随着各地疫情过峰,市场对于消费恢复的期待和讨论较多。本文旨在重点回答两个问题,-是哪些因素驱动疫后消费复苏,这些因素又集杰大连棋牌官网 影响消费恢复的节奏和高度?二是,疫后超额储蓄能否真正提振消费?报复性消费能否到来?核心观点:
展望今年国内消费市场,将经历消费场景修复、居民收入改善、储蓄率回落推动的渐进式复苏。消费修复速度先快后慢,恢复高度仍受限于居民收入,较难出现报复性消费。
一则,国内储蓄率抬升源于疫情短期冲击和居民资产配置结构的深度调整,预计未来回落速度偏慢;二则,超额储蓄释放以储蓄率回归常态化为前提,需等待居民风险偏好先行修复;三则,超额储蓄多集中于消费倾向低的高收入群体,转化为消费的效率较低。
疫后消费复苏的三股力量
总结海外疫后消费复苏规律,主要驱动力来自三方面:
第一股力量:消费场景修复, 社交距离正常化,推动消费结构回归常态。
其特点是,短期内存在脉冲效应,在疫情过峰后一个季度内修复斜率最高,出现明显的补偿式消费,接触性服务消费以及出行相关的可选消费均受益。但随着消费结构回归正常化,叠加疫情时有反复,可持续较差。
第二股力量:居民收入改善、储蓄率回落,决定消费恢复的高度和持续性。欧美国家储蓄率主要受消费场景约束,预防性储蓄占比较低,因此在防疫政策放松两个季度内,储蓄率基本回归至疫情前水平。而日本、新加坡等亚洲国家在疫情管控放松后,储蓄率回落较慢,仍高于疫情前水平。这是由于亚洲居民储蓄率长期高于欧美,疫情进一步强化其避险意识。同时,亚洲国家疫后中低收入群体的收入受影响较大,其消费意愿的修复需要更长时间。
第三股力t:超额储蓄释放, 即消费增速高于收入增速,出现报复性消费。但在除美国之外的欧洲和亚洲地区,均未出现这一先例。 说明在没有外部大规模转移支付的情况下,居民自发性储蓄的消耗难度较大。
下载完整版报告,请扫描右边二维码!